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作文专题 > 教师随笔

黄玉峰谈上海中考作文题: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

时间:2024-06-29 23:45:51 教师随笔 我要投稿

  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入口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入口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于6月15日至17日举行。截至目前,语文科目考试已经结束。其中,语文科目作文题目为《我也是个取水人》。本文作者黄玉峰系上海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,语文特级教师。

  每个人都从外界汲取养料,用各种方式学习,在这个过程中充实生命内涵,渐渐成长。换言之,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。写好这篇作文,要写出自己的追求,也就是价值的追求;并且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,写出其中追求的现实性。

  题目的第一部分,是一个比喻类材料。世界被比喻为一滩无形的水,“无形”是关键词,水无形,即意味着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的,这种既表现在随着时空环境而变化,也表现在对每一个个体都呈现出差异。

  以上是从客观世界的维度来描述的,而“各自的取水方式”则是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展开的。每个人都具有个性,也受制于自己的存在条件与认知水平,因此我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存在着差异。

  如果针对导语写,那么,审题相对容易。从阅读,从旅游,从展览,从讲座,从父母,从师长,从生活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那里,都能取到“水”。

  材料第二部分对成长的本质进行了认识论角度的界定,“一次次”意味着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、反复推进的、可能遇到挫折的过程。“未知事物”表明认知的对象是主体原本不理解、不知道的,而认识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,由已知到再认知的提升过程。三个“或”举例表明认识世界的结果,“拓宽眼界”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和固有观念,“增长才干”是增强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,“发现规律”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规律,形成理性认识。省略号表明考生还可以作出更多的补充,但大体上可以遵循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两个维度展开。最后一句话归结到我们对自身认知工具的反思与考量。所以“取水”方式,尤为重要。或诵读,或研讨,或模仿,或尝试,或实践。

  整个材料意味着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。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反复与对象世界的交流、碰撞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、反思自我、完善自身的过程,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,形成具有独立的个性存在——这也是“立人”的精神,养成君子的过程。

  另外,最好能扣一下这个“也”字。在前人生活学习中得到启发,在前人的引领下学习成长,写出这个传承的过程。比如,从《论语》中某人的感悟中获得灵感。

  这个题目与2019年“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”不但有异曲同工之妙,而且有所超越。敝校曾让学生写“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”,学生有这样一段表述:

  长大些,进了小学,跟着老师开始读《论语》。那时候读的本子是老师自编的《<论语>百句》。老师读一句,我们跟着读一句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”……读着读着,头摇了起来,心却沉了下来。

  老师往往在我们读得忘乎所以的时候,讲些有关《论语》,有关孔子和他贤徒的故事给我们听。听着听着,我好像穿越到了过去,成为了孔子的学生,在他身边学习人生的道理。

  再后来。到了初中,读杨伯峻先生的《<论语>译注》,更多地明白了夫子的深意,愈加觉得做一个“翩翩君子”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。

  《论语》,它给予我的是学习方法的启示,认知生活的启迪,更重要的是引领我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。

  八年级时,读课本中的《北冥有鱼》。预习的时候看到“逍遥”二字,我便不禁感慨:原来中国古人也喜爱讨论自由的话题。读完《北冥有鱼》,又读完《逍遥游》,则生了疑惑:为什么中国古人刻意强调不依赖外界,任性尽能才是逍遥之乐。绝对自由的理论,不正让人们在空想中迷茫和愁苦吗?

  阅读《庄子》,让我对自由有了自己的见解,我要做志存高远的大鹏,学会借助外力,在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中,成就最好的自己。

  无论是生命的哪个阶段,读书都带给我莫大的益处,让我看到美丽的世界,试着拥有智慧的心灵。我在书中获得的是真正的“逍遥”,阅读让我成长,阅读让我拥有智慧。

猜你喜欢